首屆國醫大師、白求恩獎章、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,我國著名中醫理論家、臨牀家、教育家,國務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,首批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,全國優秀中醫臨牀人才培養項目優秀指導老師 張琪 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1月13日上午9時35分逝世,享年98歲。 張琪教授勤於總結臨牀經驗,筆耕不輟,將寶貴的思想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後學。先生已逝,僅能借遺著傳承學習先輩治學精神與經驗。本文摘錄了將張琪教授治療中風的十種方法,並配上相應的代表方藥。 中風論治十法 (一)滌痰清熱,通腑瀉濁,祛瘀開竅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中臟腑(多為腦出血) ,症見猝然昏倒神志不淸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牙關緊閉、兩拳握固、大便不通、面紅溲赤、煩熱氣粗、痰聲如拉鋸、發熱、血壓偏高、舌絳幹、苔黃膩、脈弦滑或弦數有力等。 辨證屬於 痰熱內阻,腑實不通,清竅閉塞之陽閉證。 常用方: 滌熱醒神湯(自擬方)加味。 藥物組成:半夏、膽南星、橘紅、石菖蒲、鬱金、黃芩各15g,生地25g,麥冬20g,玄蔘20g,生大黃15〜20g,芒硝15g,水蛭10g,三七10g。抽搐加全蠍5g、蜈蚣1條。 方中半夏、膽南星、橘紅化痰,黃芩清熱,菖蒲、鬱金開竅,生地、麥冬、玄蔘滋陰清熱,大黃、芒硝通腑瀉濁,三七、水蛭活血止血,全蠍、蜈蚣驅風止痙。諸藥相伍,共奏化痰清熱、通腑瀉濁、祛瘀開竅之效。 此外,開竅常配合牛黃安宮丸1丸,4〜6小時1次鼻飼或灌腸。或配合針刺人中、十宣(放血),以助醒神開竅。 (二)辛温開竅,豁痰醒神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入臟腑 ,症見神志不清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痰聲轆轆、靜而不煩、四肢不温、面白脣紫、舌苔白膩。 辨證屬於 寒痰鬱結,擾於心神,竅絡閉阻(陰閉)者 。 常用方: 導痰湯加味 。 藥物組成:清半夏20g、陳皮15g、茯苓20g、甘草10g、枳實15g、竹茹15g、石菖蒲15g、南星15g、鬱金15g、水蛭I0g、澤瀉15g。 方中導痰湯豁痰開竅,痰除竅開則神志自然甦醒;加入水蛭意在活血通竅,瘀去則神方能清;加澤瀉利濕以消除腦水腫,此為辨病用藥之意。 臨證常配合蘇合香丸,辛香、透達以助開竅,用量宜大,每次可服2.5g重之藥丸3〜4丸,4〜6小時1次,量少則藥力不逮。但中病即止,以神清為限。 (三)益氣陰,回陽救脱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中臟腑 ,症見神志昏憒、半身不遂、四肢厥冷、手撒遺尿、大汗淋漓、呼吸微弱、脈細數等。 辨證屬 氣陰欲絕,陽氣欲脱者,此屬陰陽離絕之證,誠為危候 。 常用方: 參附湯加減 。 藥物組成:紅參15g、麥冬15g、五味子15g、附子10g、生龍骨50g、生牡蠣50g。 方中生脈飲益氣救陰,附片回陽救逆、強心固脱,生龍牡斂汗固陰。 (四)滋陰潛陽,平肝息風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中經絡 ,症見半身不遂、舌強語澀、頭痛、面赤、心煩不寐、手足心熱、血壓高、舌紅絳、苔黃或白乾、脈弦滑或弦數等。 辨證屬於 陰虧陽亢,心肝兩經風火相煽者 。 常用方: 潛陽平肝湯(自擬方)加減 。 藥物組成:生地25g、玄蔘25g、酸棗仁25g、生赭石30g、珍珠母30g、川連10g、柏子仁20g、生龍牡各20g、甘菊15g、夏枯草25g、懷牛膝20g。 加減:便祕加大黃15g;熱盛加生石膏50〜100g;痰多加竹瀝、膽南星、天竺黃各15g;心煩不寐加阿膠15g、雞子黃1個(衝)。 (五)化痰袪風,活血通竅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恢復期或後遺症期 ,症見舌強語謇、或舌強不語、口舌歪斜、半身不遂、麻木不仁、眩暈、舌質暗紅、苔白膩、脈弦滑等。 辨證屬於 風痰阻竅,脈絡瘀阻者 。 常用方: 《醫學心悟》解語湯加減 。 藥物組成:白附子15g、石菖蒲15g、膽南星15g、遠志15g、天麻15g、羌活10g、全蠍10g、木香7g、丹蔘20g、當歸20g、赤芍15g、地龍15g、甘草10g。 方以解語丹化痰驅風通竅,加當歸、赤芍、地龍、丹蔘等活血通脈,使血活脈通,痰祛竅利,中風自復。 (六)清熱養血,疏風通絡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、中經絡 ,症見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舌強語謇、頭暈、手足麻木、或肢體拘急、關節痠痛、微惡風寒、苔白少津、脈象浮滑或弦滑等。 辨證屬 血虛內熱,風邪外中者。 常用方: 大秦 艽湯 加減。 方藥組成:秦艽15g、羌獨活各20g、防風10g、川芎15g、白芷15g、玄蔘15g、生、熟地各20g、生石膏50克、當歸20g、赤芍15g、蒼朮15g、甘草10g。 (七)疏風清熱,活血通絡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、中經絡, 症見半身不遂、肢體痠軟、頭暈、口眼歪斜、舌質紫暗、苔白少津、脈象滑而有力、或兼數等。 辨證屬 風邪挾熱人於經絡,脈絡瘀阻者。 常用方: 疏風活血飲(自擬方) 。 藥物組成:鈎藤15g、菊花15g、獨活15g、黃芩15g、生石膏40g、赤芍20g、全蠍7.5g、紅花15g、丹蔘20g、川彎15g。 方中鈎藤、菊花、生石膏、黃芩、獨活、全蠍疏風清熱,赤芍、紅花、丹蔘、川芎活血通絡息風,此即“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”之意。二組藥相伍,內活外疏,對風熱交織、瘀血內阻之中風甚效。 (八)調氣解鬱,活血祛風法 本方法適用於 中風,中經絡 ,症見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胸脅滿悶、善太息、心煩易怒、惡寒、兼有痰喘氣逆、舌苔薄白、脈象浮滑或弦滑等。 辨證屬於 氣機壅滯,外中風邪,經脈瘀阻者。 常用方: 烏藥順氣湯加減。 藥物組成:烏藥15g、川芎10g、白芷15g、殭蠶15g、薄荷10g、鈎藤20g、菊花15g、麻黃7.5g、橘紅15g、枳殼15g、格梗15g、黃芩15g、甘草10g。 方中烏藥為主,疏風順氣,配橘紅、桔梗調氣和中,以川芎、白芷、麻黃、薄荷、菊花、殭蠶活血袪風,黃芩清鬱熱,甘草和諸藥,全方合奏調氣解鬱、活血祛風之效。 (九)滋陰助陽,化痰通絡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恢復期或後遺症期, 證見舌強語謇、肢體麻木無力、偏癱不用、口舌歪斜、飲水嗆、口乾痰多、舌淡、苔白膩、脈虛弦或沉弱等。 辨證屬於 腎中陰陽兩虧,虛陽夾痰上泛之證。 常用方: 地黃飲子加味 。 藥物組成:熟地30g、山茱萸20g、石斛20g、麥冬15g、巴戟天15g、枸杞子20g、石菖蒲15g、遠志15g、肉桂7.5g、茯苓20g、丹蔘20g、桃仁20g。 方中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、石斛、麥冬滋補腎陰為主藥,輔以巴戟天、附子、肉桂以助腎陽,陰陽充則真元得以温養。肉桂、附子引火歸元,使陽納於陰。茯苓、遠志、菖蒲化痰開竅,桃仁、丹蔘活血通脈。諸藥相合,以達補腎助陽,化痰通絡息風之效。 (十)益氣活血,通經活絡法 本法適用於 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 ,症見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口角流涎、語言不清、小便頻數、全身無力、短氣自汗、脈虛或緩弱、舌淡潤等。 辨證屬於氣虛血滯,經脈瘀阻者。 常用方: 補陽還五湯加味 。 藥物組成:黃芪100g、川芎15g、赤芍15g、當歸15g、地龍15g、桃仁15g、紅花15g、丹蔘20g。 方中以黃芪為主藥,補益正氣,當歸、川芎、地龍、桃仁、丹蔘活血,氣充血行,瘀去脈通,則中風自復。 |
|